作为煤炭行业特色高校,自2004年起,西安科技大学就开启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,于2016年成立创新创业学院,持续扩大创新型人才培养面。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,创新创业学院形成了成效突出、特色鲜明的“科技创新班”人才培养经验,培养了一批富有创新意识、创新能力突出的行业领军人才,孵化了一批科技型企业,助力学校先后获批共青团组织“小平科技创新团队”、科技部门PDS众创空间。
创新精神培育:确立以“敢闯会创”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目标
近几年,学院依托学校国家级别众创空间等平台,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。聚焦“敢闯精神、会创能力、特色发展、生态塑造”四大核心挑战,提出了“精神浸润—能力筑基—平台赋能—生态协同”系统改革路径,构建以“敢闯”精神为引领、以“会创”能力为核心、深度融入行业基因的“价值—知识—能力”三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,培养一批“胸怀行业、敢于突破、善于创造、堪当大任”的新时代行业创新型人才,初步形成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。
重塑教育生态:构建融入“敢闯”精神的浸润式人才培养体系
构建多部门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,推行人才培养全过程、专业全参与、学生全覆盖的教育模式和课内课外结合、教学科研结合、校内校外结合的工作模式。例如,全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“第二课堂”设置创新创业教育模块5学分,学科竞赛中按照“单科—技能—专业综合—创新创业”递进式训练模式,实施“一专业一赛事”制度,保障学科竞赛实现专业全覆盖、学生全参与。
学院打造“行业前沿”系列讲座,邀请行业领袖、知名科学家、优秀创业者,分享未被解决的“卡脖子”难题与未来技术猜想。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深度融入行业先驱攻坚克难、敢为人先的案例,实施“失败教育与韧性训练”计划,在挑战性课程和项目中,设立“项目复盘与反思工作坊”,引导学生从失败中学习,重塑成功与失败的价值认知,将“敢闯”精神血脉化。
重构课程体系:打造“会创”能力导向的专创融合课程群
升级“创新创业基础”必修课程,增设“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”等选修课程,从普适性的创业知识讲授转向基于行业场景的创新工具应用、技术商业化路径设计和行业政策分析,提升课程的针对性与高阶性。深入推动专创融合,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理论教学、实习实训、毕业设计、学科竞赛等人才培养全过程,在理论课程中根植创新创业理念,嵌入学科前沿知识。建设“X+创新创业”微专业/课程模块,引导专业知识与创新方法、商业逻辑的有机融合。推行跨学科项目式学习,以行业真实问题为牵引,设计一系列贯穿多学期的综合项目。打破学院界限,组建跨学科学生团队,让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中自主构建知识体系,锻炼“会创”能力。
搭建实践平台:构筑“行业赋能”的阶梯式实践训练营
学院深度挖掘并利用行业特色高校的独特资源优势,将创新创业教育根植于行业土壤,构建了以解决行业真问题、服务产业新需求为主线的“行业赋能”阶梯式实践训练营。与行业龙头企业、科研院所共建“校企协同创新实验室”,打造服务广大师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,将企业的预研项目、技术难题作为学生毕业设计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创新创业竞赛选题,实行“校内导师+企业导师”双导师制。依托国家级别众创空间和陕西“众创空间”孵化基地等7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平台,重点支持基于学校核心技术、具有行业应用前景的师生共创项目,实现从“创意”到“原型”再到“初创企业”的全链条孵化。
学院以多种形式满足学生创新创业个性化需求,通过学生科技竞赛获奖、学术论文、发明专利等成果与相近课程学分置换,在推免研究生和综合测评中凸显创新创业成果加分,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。
创新评价机制:实施“全过程、增值性”的发展性评价
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全生命周期管理,建立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电子档案,记录其在项目、竞赛、训练营、成果产出等各类创新活动中的表现、反思与成长轨迹。围绕“敢闯”和“会创”等维度,对学生进行持续能力评估,生成个人能力发展雷达图,直观反映其“能力增值”情况。改革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,将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成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和岗位评聘体系,激发教师参与改革的内生动力。实行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置换制度,创新创业教育实绩与教师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挂钩,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创新、教师主动参与的积极性。